中美餐飲O2O對比反思 國內的“優惠”歧途
發布時間:2014-04-29
[摘要] 有個餐飲O2O的專題,做的是美國的餐飲O2O和中國的對比,分別對美國Groupon、Yelp、Opentable做了研究和梳理。有個餐飲O2O的專題,做的是美國的餐飲O2O和中國的對比,分別對美國Groupon、Yelp、Opentable做了研究和梳理。
這三個模式對應到中國,前兩個都有對應的公司:美團對應Groupon、大眾點評對應Yelp。Opentable誰對應呢?你會說,大眾點評、美團也在充當部分Opentable的功能啊!但仔細思考下,真正對應Opentable的是另一撥產品:餓了么、淘點點!
美國的三個餐飲網站發展,各自都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和業務界限、不輕易把觸角伸入對方的領地。比如Yelp,一直在點評這塊精耕細作,到現在仍沒有涉足團購業務;Opentable則專注訂餐業務,靠收取商家的訂餐傭金、收取餐廳管理軟件的月租費等,至今沒有涉足點評和團購業務。
而中國的餐飲O2O,每個公司的模式,竟然都囊括了美國三個網站的業務!比如美團,從交易環節切入,也兼具點評功能。現在你在美團上,也可以看到他人對一個餐館的評價;大眾點評以信息點評切入,團購業務早就展開。并且,大眾點評已經開通了餐館預定業務。
其實,不管是大眾點評還是美團,最初的實物交易也好、信息點評也罷。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媒體平臺。也就是說,你每天在美團上看到的所有團購信息,不過商家的廣告而已!只是原來商家需要把這些打折信息發布到本地的都市報、電視臺上,現在轉移到了美團、大眾點評上!商家原本花出去的是廣告費,現在則是把廣告費變成了回饋消費者的折扣。
商業模式的“淮南為橘、淮北為枳”,背后是用戶群體成熟度上、商家的巨大差異。首先是用戶,在訂餐這件事情上,中國的用戶成熟度要弱于美國。所以,像淘點點這樣的訂餐平臺,要不斷的用優惠“刺激”消費者,才能吸引到用戶。而美國的Opentable,則是消費者每次預定,可以獲得100點積分,兌換1美金,如果連續12個月未有訂單消費,積分作廢!相對理性。
其次是商家,中國的很多商戶熱衷于參加美團、大眾點評的團購,因為參加團購可以為門店帶來人流量。如果服務好了,這些新客可能逐漸會產生二次購買。但事實是,商戶對團購容易產生團購依賴,團購一停,人流突然減半;而不停團購,毛利又有很大的損失,賺量不賺錢。
對比中美餐飲O2O,該反思的是:美國的網站更加聚焦和專業,中國的訂餐O2O,“優惠”的口號貫穿始終!并不是說優惠都是壞處,而是不計成本、投資回報率的優惠,并沒有持續性可言。這方面,Opentable做得就比較好,其服務的餐廳人均消費42.5美元,而餐廳服務消費者的的可變成本只有35%,相當于為餐廳增加了28美元的毛利潤。對于餐廳來說,Opentable是一個回報率良好的平臺。
而Yelp在點評上的功夫,做的更為細致。Yelp排名靠前的評論,寫的一般比較長,這種長且詳細的評論,對商家的意義極大。并且,Yelp鼓勵商家對點評進行回應、和用戶互動。而美團、大眾點評的評論,基本都是單向的,只有用戶在說,很少有商家的聲音。
對比中美餐飲O2O,不是為了批判本土模式,而是已經把Groupon、Yelp、Opentable三種模式融為一體的中國餐飲O2O,能否進一步精細化運作?除了強調“優惠”,能否多一些其他吸引用戶的方式方法?
來源:餐飲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