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聚德第一季度營業收入4億元,凈利潤為1064萬元
4月24日,全聚德發布的2019年一季報顯示,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4.01億元,同比下降9.57%;凈利潤為1064.15萬元,同比下降71.38%。與此同時,公司預計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將同比下降50%至80%。
業績繼續惡化之下,4月25日,全聚德收盤大跌3.76%,當天市值蒸發1.5億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全聚德股價已經迎來“四連陰”。
全聚德發展面臨瓶頸,正是當下諸多“老字號”企業處境的集中體現。阿里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商務部認定的1128家中華老字號企業,只有10%蓬勃發展,大部分老字號企業存在發展障礙。產品創新動力不足、組織架構陳舊、人力資本匱乏成為阻礙老字號進一步發展的前三大障礙。
預計2019上半年凈利同比至少腰斬
4月24日晚間,全聚德發布2019年一季報,公司2019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.01億元,同比下降9.57%,而酒店及餐飲行業已披露一季報個股的平均營業收入增長率為4.88%;凈利潤為1064.15萬元,同比下降71.38%,而酒店及餐飲行業已披露一季報個股的平均凈利潤增長率為19.12%。
與此同時,公司也一并發布了2019年半年度業績預告,預計上半年凈利潤1555.85萬元至3889.62萬元,同比下降幅度為50%至80%。2018年上半年,全聚德的凈利潤為7779.24萬元。
關于2019年上半年業績變臉的原因,全聚德表示:公司預計第二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仍存在下滑壓力,導致利潤水平有所下降。公司將采取多項應對措施,積極調整經營工作。
而全聚德的業績變臉從2018年就已經開始。2018年上半年,全聚德的營收、凈利潤均能保持同比增長。進入下半年,公司營收、凈利潤雙雙出現滑坡。2018全年,受累于下半年經營不佳,2018年度實現營業收入17.77億元,同比下降4.48%;歸母凈利潤為7304.22萬元,同比大幅下降46.29%。
餐飲業競爭加劇,全聚德業績變臉
普通受眾一聽到全聚德,第一時間會聯想到“全聚德烤鴨”。實際上,全聚德集團除了全聚德這個品牌外,還有仿膳飯莊、豐澤園飯店、四川飯店這三個重要的中式餐飲品牌。
目前全聚德集團有三大產品系列,一是以原味烤鴨、入味烤鴨等真空包裝烤鴨為代表的烤鴨類產品,鴨掌、鴨肫、鴨脖等即食休閑類產品和豐澤園餐桌系列肉食品;二是全聚德餅類、中秋月餅、仿膳糕點、仿膳湯圓、豐澤園“八大件”、日常主食等面食產品;三是全聚德醬類等調味品。
不過,由于營收、利潤雙雙下滑,外界開始對這家“老字號”的未來產生些許擔憂的情緒。
全聚德集團2018年報對業績變臉做了詳細的說明。2018年度,受餐飲行業競爭加劇影響,公司年度接待賓客770.47萬人次,同比減少4.77%。公司主營業務中,餐飲業務營業收入下降5.40%至12.77億元,毛利率同比下降0.91%至68.80%;商品銷售業務營業收入下降2.09%至4.51億元,毛利率下降4.18%至31.74%。
二股東IDG資本退場,基金興趣漸淡
伴隨著業績下滑,股價總體大幅走低,全聚德二股東——IDG資本管理(香港)-IDG中國股票基金也開始股票拋售之路。
2014年7月,IDG資本投資全聚德約2.50億元,每股價格為13.81元,共計認購1810萬股,占股約5.78%。該項投資鎖定期為36個月,也就是2017年7月,IDG中國的股票限售期解除。不過當時IDG并未急著減持,多數股票還是持有至今。
2018年11月22日,資管巨頭IDG資本宣布將在未來6個月內,以集中競價交易、大宗交易、協議轉讓或其他合法方式,減持全聚德股份1736.98萬股,占全聚德總股本的5.63%,占其所持全聚德股份的100%。
全聚德公告顯示,2018年12月17日至2019年1月11日,IDG資本通過深交所集中競價方式累計減持全聚德股份194.65萬股,占公司總股本的0.6310%。經過這次堅持,IDG資本對全聚德的持股比例下降至5%。
截至4月25日收盤,全聚德股價收于12.55元/股。這意味著IDG四年半前的投資其實并不成功。除了外資告別全聚德外,國內的公募基金對全聚德的興趣也在降低。
天天基金網數據顯示,截至2018年末,尚有7只公募基金產品、2只QFII產品重倉持倉全聚德。而截至2019年一季末的最新數據,僅剩下2只QFII產品重倉全聚德,其中一只就是全聚德二股東IDG資本管理(香港)-IDG中國股票基金。
“老字號”企業發展遇三大障礙
全聚德烤鴨、云南白藥、貴州茅臺、同仁堂、張小泉剪刀等等耳熟能詳的“老字號”,早已是品質的象征,并且不少成為了A股上市公司。近兩年,除全聚德外,東阿阿膠、同仁堂等“老字號”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波折。
與全聚德頗為相似,自2018年三季度開始,上市公司東阿阿膠的營業收入、凈利潤出現滑坡。2018年度,東阿阿膠營業收入73.38億元,同比下滑0.46%;歸母凈利潤20.85億元,同比增長1.98%。不過扣非后的歸母凈利潤,較2017年度下滑2.32%。這是近四年,東阿阿膠首度出現增長乏力的情況。
2018年,同仁堂更是因為“問題蜂蜜”事件,一度備受煎熬。去年12月15日晚,江蘇電視臺曝光同仁堂子公司“同仁堂蜂業”的委托加工商——鹽城金蜂將大量過期、臨期的蜂蜜回收,回收后的蜂蜜被倒入大桶,送入原料庫。
執法人員表示,召回產品應懸掛不合格品標識,企業的操作存在很嚴重的問題。去年9月他們也有過類似操作,而去年10月企業還更改過蜂蜜的生產日期,違法延長產品“壽命”。
公司回應稱,涉及產品已全部封存,未流向市場,并稱同仁堂蜂業在委托生產過程中存在監管不力和失察的責任,公司已經啟動對該事件的深入現場調查。“問題蜂蜜”事件也明顯影響了同仁堂的股價,短短4個交易日,公司市值縮水近12%。
阿里研究院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,商務部認定的1128家中華老字號企業,只有10%蓬勃發展,大部分老字號企業存在發展障礙。產品創新動力不足、組織架構陳舊、人力資本匱乏成為阻礙老字號進一步發展的前三大障礙。
酒業“老字號”發展尤為出色
也有一些“老字號”借助品牌優勢越做越強的,這在酒行業里表現得尤為突出。
據統計,中國酒行業擁有136家中華老字號企業,僅次于食品餐飲。在國產白酒、黃酒、葡萄酒、啤酒、保健食品酒五大酒種中,“中華老字號”酒企業的市場份額在持續提升,其中2018年白酒、黃酒兩類中華老字號占比均超過60%。
貴州茅臺當屬老字號企業中的佼佼者,近期也捷報頻傳。4月24日晚,貴州茅臺發布了2019年一季報,當期實現營收216.44億元,同比增長23.92%;凈利潤112.21億元,同比增長31.91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就在4月24日盤中,貴州茅臺股價走出歷史新高(990元/股),也是當下A股“最貴”的股票。美銀美林稱貴州茅臺第一季度季報略好于初步核算數據,上調目標價至1060元。國內多家券商也給出了“買入”、“增持”,甚至是“強烈推薦”評級。
除貴州茅臺外,五糧液、瀘州老窖等“老字號”酒企也發展得頗為出色。2018年度,五糧液的營收、凈利潤同期分別增長32.61%、38.36%;瀘州老窖2018年度營收、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5.60%、36.27%。
市場回暖疊加業績利好,2019年至今,五糧液股價的年內漲幅近100%,而瀘州老窖股價的年內漲幅也超過70%。
來源于:卷商中國